6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测分析

6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测

收治老年AMI患者64例,现将本病的心电监测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59例,女5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住院48天,入院据病史,心电图及酶学改变,均提示急性心肌梗塞。其中好转44例,稳定12例,死亡8例。

2、老年AMI的心电监测

由于老年人活动少。代谢低、对刺激反应能力差,发生AMI后往往症状不典型,心电图1改变为诊断AMI的重要依据,它对心肌梗塞的存在、定位、范围、疾病的预后估计均有诊断价值。起病后几小时,心电图即可出现改变,故对已诊或疑为AMI的患者,要迅速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IJ),连续心电监护72小时,必要时适当延长监护时间。

最初的48小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要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开始每15~30分钟一次,每次5~10分钟,有并发症者随时监测,并作好记录。老年AMI多为二枝或多枝冠状动脉病变,梗塞面积广泛,发生下、后壁心梗时,易合并右室梗塞,故均应加做V7~V9及右心导联V3R~V6R,特别注意V4R的ST段抬高情况,同时进行血压、呼吸、体温及血液动力学的监(1)

3、常见并发症的监测

3.1 心力衰竭:常发生于AMI早期最初几天内,以左心衰竭为主,病人表现突然的呼吸困难、咳嗽、双肺底出现湿性罗音、紫绀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3.1.1 对心率、呼吸、血压、尿量、尿比重及末梢循环的监护,尿量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敏感指标,若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提示心功能衰竭,血容量不足,是休克的前期。

3.1.2 对肺部罗音及咳嗽、咳痰的观察。

3.1.3 吸氧流量3~4L/min,1周后改间断吸氧,患者进餐后、排便时予吸氧,加强对缺氧状况的观察。

3.1.4 严格控制液体滴速,每分钟不超过30滴,避免加重心衰。

3.2 心律失常:老年AMI早期具有电生理不稳定,随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AMI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另外与闭塞后再灌注有关,其多发生在24小时内。

本组病例,监护72小时发生心律失常者49例,其中24小时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30例。室性心律失常恶化可致室颤,室颤是导致老年AMI猝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强化心电监护,CCU护士应做到训练有素,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确保连续的心电监护质量。密切注意。“警告性”心律失常,有人认为,“警告性”心律失常为频发的室性早搏(≥5次/min);成对或联发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R一0n—T室性早搏。若出现上述情况,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以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

同时备好抢救药品,检查除颤器和复苏设施,以便随时启用。对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应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缓慢心律失常,当心电监护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给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并做好起搏等准备工作。

3.3 心源性休克:老年人A/Vll后多系冠状动脉三支严重受累,心肌受累范围广,左室收缩功能差,射血分数低,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因此在第1周内,应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电图,若收缩压低于12kpa,或是比心梗前血压降低6kpa以上时,提示有心源性休克存在,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末梢循环情况,病人四肢温暖,表示末梢循环良好,若末梢及四肢体表温度低,特别是出冷汗时,可能是心功能降低,血容量不足,疼痛等原因引起的循环衰竭和休克,提示末梢循环不良(3)。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多汗、表情淡漠、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口渴、尿少等休克先兆,要按休克处理。

参考文献

1、马雪云,1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护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2;7(12):26

2、胡大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医师逃修杂志。1992;15(2):3

本文由 功能科 整理


相关阅读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