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是综合工程

国外一份研究数据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中,5%的病人在10年内出现高血压;33%的人在20年内发展出高血压;70%的人40岁之前患上高血压。至于2型糖尿病人,75%出现肾脏问题的人患有高血压。40%没有肾脏问题的人患上高血压。总体来说,35%患有糖尿病的人会得高血压。

糖尿病与高血压如果“狼狈为奸”,则两者的坏作用会互相促进。即糖尿病使得高血压更难治疗,高血压反过来又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这两种疾病相互“增强”的过程经常发生在肾脏内。众所周知,肾脏是人体长期的“血压调节仪”。通过平衡人体的盐分与钾含量,肾脏最终控制尿液的排放,决定留在血液中的液体总量,从而对血液起到调控作用。完成这项调节功能时,需要有稳定的血流通过肾脏中起过滤作用的肾小球。

然而,糖尿病人血糖水平过高,必然损伤毛细血管以及肾小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多余的糖分实际上使得毛细血管壁增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退化。最终结果就是肾小球壁增厚,得不到充足血液。

最终,肾脏需要升高血压以恢复肾小球“正常”的血流。由于肾小球受损,所以它需要血压长时间处于升高状态以继续过滤血液。随着时间推移,血糖越高,肾小球受到的损害越大。由于肾脏本能地“纠正”这一不正常现象,所以血压会越来越高。

血压升高对人体各器官都会产生广泛影响。在肌肉中,高血压促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肌肉细胞从血液中获得的血糖减少。血糖吸收量减少,血液中自由血糖的水平就越高。这些糖分最终进入肾脏,造成肾小球进一步受损。胰腺血流改变同样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使得血糖更高。

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饮食控制、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其中,饮食控制,要做到三低,低盐、低糖、低脂。做菜少放盐,一般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克,不吃腌菜,吃得过咸不但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还能激活和促进糖的吸收加快,导致餐后血糖上升。

低糖则要注意不吃纯糖类,包括白糖、红糖、冰糖、蜂蜜。还要少吃一些吃起来不甜,但却常能引起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食品如山芋、藕等。不吃油腻的食物,由于脂肪所产生的热量是糖、蛋白质的一倍多,不仅能直接引起肥胖,还会产生和加重胰岛素抵抗,间接地影响血糖。

对于适度运动的“度”,要做得恰到好处,因为一次急性较高强度的运动也可使血压升高,故设计方案时必须限制运动强度,尽量不作举重及需要屏气的运动,避免上半身及手臂运动太剧烈,促使血压上升,故推荐下肢运动较好如散步,骑自行车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硬化甚至闭塞,这主要发生于下肢引起的局部疼痛,故建议进行间歇性锻炼,最佳选择是“走路—休息—走路”的运动方式,即3分钟行走后休息1分钟,然后再走3分钟,行走的距离和时间的设计应以不发生疼痛为前提,一般采用低强度运动,以避免高强度运动致局部充血,引起疼痛加剧。

此外,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非常重要。


相关阅读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