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两个关键期及注意事项

40岁后 扩音期容易被误诊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确和年龄密切相关。在45岁左右的人群中,往往存在“放大器”的效应,即许多中年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类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此时,如果医生经验不足,患者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因此,这一年龄段的人士要想明确自己的不适是否为心血管疾病所致,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否则不但增加心理负担,甚至还会承受很多不必要的治疗。

进入更年期的女性,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心慌、胸前区不适、胸闷等症状,而且自我感觉特别严重。出现这些症状后,可能会引起恐慌,以为是心脏病。其实,这往往是“更年期心脏综合征”引起的。前去就诊时,由于患者过分夸大心脏不适的症状,求治心切,或者由于医生经验不足,常常被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

其实,“更年期心脏综合征”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机体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所以千万不要将其误认为是冠心病、心绞痛等器质性心脏病,而自行服药。建议更年期女性出现此类问题,应该首先去妇科内分泌科检查。

60岁后 消音期容易被漏诊

有位老人一着急、一活动就出现牙痛,自己吃止痛片也不见好转,检查后才知道是心绞痛。心绞痛的常见部位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典型的心绞痛呈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和左臂放射。一般在劳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出现这种疼痛,疼痛可能会持续几分钟,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会缓解。这被称为‘心绞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有了心血管疾病却往往“无声无息”,即使是心绞痛、心梗发作,也变得“不那么疼了”。很多有心脏病的老人常常是病得很重才表现出来,好像被“消音器”处理过一样,非常容易被漏诊,等到确诊为时已晚。

如何避免“消音器”现象发生在老人身上呢?第一,利用其他检查手段尽早发现。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危险分层属于“高危”者,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做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CT等,在心脏病发作之前就发现潜在的心脏异常患者。第二,通过疼痛之外的其他症状识别。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发生时,即使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心肌缺血或坏死已经存在,有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重要器官的供血减少,引起一些症状,例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头晕,活动时气短、呼吸困难,以及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时,都应排除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的可能。

相关链接:心绞痛部位为何因人而异

心绞痛发作时,无论是疼痛性质,还是疼痛的部位,都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心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当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局部就会积聚很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通过刺激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通过位于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传导到相应的脊髓节段,再进一步上传至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大部分疼痛传入的节段较低,会引起定位于左胸部、左上肢的疼痛感,但如果传入节段偏高,就可能表现为牙痛、下颌痛或咽喉痛,这就是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同的原因。

所以,有些心绞痛的表现部位跟心脏的联系比较小,大家不要因此忽视。如果在体力活动、饱餐、冷空气刺激、情绪变化等情况下,出现上述部位疼痛或不适症状,而这种症状会在诱因消失后的几分钟内也随之消失,那这很可能是心绞痛的信号。


相关阅读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