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零时起三座黄河大桥鲁A鲁O鲁W通行免费(2)

三桥免费大事记

济南黄河大桥

始建于1978年,1982年竣工通车,当时是国内第一座斜拉桥。1984年开始收费。

在收费15年之后,1999年12月,山东省政府授权该省交通厅与山东基建股份有限公司(其2006年更名为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授予山东基建股份有限公司收取该桥车辆通行费等特许权,收费期限从1999年11月16日至2017年11月15日。

而如今,作为山东省第一条收费桥梁,免费通行的实施终于翻开了其历史性的一页。

建邦黄河大桥

起始收费日期是2010年12月20日。2015年12月10日,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同意延长岚济路结庄收费站和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收费站收费期限的批复》,同意延长收费站收费期限10年,延长至2025年12月19日。2016年3月16日,济南牌照小型客车可免费通过。

济阳黄河大桥

2008年12月1日开始收费,收费期限至2033年9月30日。2016年3月16日,济南牌照小型客车可免费通过。

一百年横渡黄河的“姿势”:济南人与母亲河的编年史

编者按:黄河与济南人为邻已有161年了。从古至今,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从木船、渡轮、浮桥到钢铁大桥,就是一部济南人征服黄河的编年史。如今,黄河上的座座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命脉,更是连接济南市区与北部的纽带。三桥免费,全盘皆活,济南人与黄河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章。

在百姓看来,黄河越来越“窄”了

【1960年代——1980年代】

当地村民用小车“推”出济南黄河大桥

有了黄河大桥,去对岸少花2个多小时

黄河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逐渐形成的。由于济南河段处于窄河段上端卡口,是山东黄河的咽喉河段,也是防洪防凌的重点河段。“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在形容武汉长江大桥时所作的诗句,但放在济南黄河大桥上似乎同样适用。34年前,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将被黄河隔开的南北两岸拉到了一起,两岸村民要跨河,从原来的一两个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

建桥前到黄河南岸要乘船,来回至少仨小时

黄河,自古以来被华夏子孙赋予了复杂的情感。作为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滋润了沿岸土地,为人民提供了庇护;但随着城市发展,这条天堑又逐渐成了两岸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便是对沿岸村民来说最日常的赶集,也要坐渡船才能完成。

“没有黄河大桥之前,我们要过河都要到泺口坐渡船。从家走到渡口,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79岁的吴国宪是黄河北岸的天桥区大桥镇大王村村民,他回忆说,泺口附近黄河南岸有个规模较大的集,无论是买日常用品,还是拿自家的粮食到集上卖,都要通过这种方式。“光算在路上的时间,来回就要3个小时。”

不光花时间,坐渡船还要买票,大桥镇辛家村73岁的索大爷当时也经常坐船去泺口。他说,自己上船一人要花5分钱;骑自行车去,把车子搬上渡船则要1毛5分钱。

在一些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除了人和自行车外,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机动车要想过河,也得通过渡船这种古老的方式。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泺口年渡运汽车最高达30万辆次,行人200多万人次。这一仅靠渡船过河的历史,到1982年,才被济南黄河大桥彻底改写。

建桥时当地村民用小车,“推”出大桥桥墩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改革开放,黄河两岸经济交往渐趋频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济南北园大街沿线的菜园开始被高楼大厦吞噬,使黄河北岸成为济南城区的主要“菜园”;农产品要运出来,农民利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多种因素反映出同一个问题,泺口轮渡已无法承担日益增多的人车流量;也最终指向了同一条出路,济南黄河大桥建设势在必行。

1978年12月,黄河大桥正式开工。在38年前,还没有现今建筑施工中如此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连普通的混凝土浇筑,也需要人工用小推车运送。

施工队人手不够,就近到邻近的村庄里招临时工,大王村、亓家村、辛家村等都有村民去干活。当时40多岁的吴国宪,就和村里几十口壮劳力一起,在黄河大桥工程上干了一两年。主要是往搭好的桥墩模子里灌混凝土。

亓家村村民张大爷,当时还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也在黄河大桥工程上干过木工。他觉得,要说黄河大桥的桥墩是当地村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也不为过。由于村里还是生产队,在工地上干一天活能挣几个工分,虽然不多,但日积月累也是笔收入。

通车后成济南一大景观不少人专程去留影

1982年7月,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竣工后的大桥总长2023.44米,成为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桥梁;作为五孔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它在当时世界十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排名第八。

“正式通车前3天左右,大型机械车辆开始往桥上运送物料,要铺桥面,当时是晚上施工,巨大的灯在半空中照着,老远就能看见。”辛家村的索大爷说。通车当天,场面可以借用小品里的台词形容,那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索大爷说,附近村庄很多村民都去围观,有政府单位组织的人员队伍、荣誉军人,还有从外地专门来看的,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建成后的黄河大桥,除了履行它的交通要道职责外,还成了济南的一大景观,与“三大名胜”名气相当,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人专程去观赏,并与大桥合影留念。

1989年,济南黄河大桥被评为1978—1988年泉城十大景观(建筑),附近村民经常能看到背着相机到桥上采风的人,这也催生了一大商机。那个年头如果在黄河岸边走,就能看到有人胸前挂着相机,手中拿着写有“黄河大桥留影”字样的牌子,给来游览的人拍照。

今年50多岁的王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很多“小年轻”搞对象,喜欢到黄河边上。“骑自行车带着女朋友在黄河大桥上走走,再跟大桥合个影,是件很‘场面儿’的事儿。”

在学者眼中,济南越来越﹃快﹄了黄河河务局统计师历数济南段“黄河上的桥”

百年前德国人修起世界第一桥百年后济南民企“BOT”修大桥

10日,济南黄河河务局高级统计师孙继红向记者历数济南段“黄河上的桥”,展现了过河方式“前世今生”的变化。

孙继红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黄河逐渐由害河变成了发挥巨大作用的河流,既满足了城市的水资源需求,也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泉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门人员也表示,如果没有黄河加入城市供水体系,而仅仅依赖泉水的话,地下水源不仅没法满足城市需求,甚至岌岌可危。

【1980年代—2000年代】轮渡、浮桥从人和车都在岸边等船,到19座浮桥通南北

孙继红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在八十年代初,通行黄河两岸的交通工具仍主要依靠大型轮渡、摆渡。她自己对泺口渡口的印象最为深刻。

“轮船靠岸,在岸和船之间架起‘桥梁’,汽车、马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匆匆上船,而后鸣笛,开船,河面不宽,黄色的河水流速不慢,年少的我站在船上,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遐想连篇。”孙继红说,那时人多船少,等待轮渡有时甚至需要等一两个小时,在汛期水量大时轮渡甚至还会偏离方向,不过在那时来说这算是最常用的过河方式了。

1989年,在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上游8公里处,由山东省交通厅投资兴建了济南黄河第一座浮桥——泺口浮桥,桥长284米,最大荷载120吨,由13节承压舟组成。泺口浮桥南岸紧临济南市区,它的建成极大方便了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节约了时间。1992年12月,胡杨浮桥建成,成为连接章丘和济阳县交通的纽带,之后济南段浮桥数量陆续增加,至今黄河济南段共架设浮桥19座,总长度达3500米。据了解,部分浮桥经过维修改造,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1900年代—2010年代】铁路、公路桥从亚洲最大铁路桥,到济南首座BOT大桥

孙继红说,根据统计的资料,济南黄河第一座公路桥是平阴黄河大桥,1970年12月1日竣工通车,大桥全长963.5米,宽10米,高14.8l米。平阴黄河大桥为当时黄河上最大的公路桥,它的建成使平阴县成了济南连接鲁西北的重要门户,繁荣了经济发展。

济南黄河第一座铁路桥是1912年建成的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据了解,1908年,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津浦铁路破土动工,绵延1000多公里的铁路要跨越最大的障碍——黄河,承建大桥的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在铁路动工前7年就在黄河上、下游180公里范围内勘测,经过长达3年的比较和选择,地址最终选在泺口。大桥1909年7月开工,1912年11月29日竣工,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气压沉箱等应用技术,是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在当时世界桥梁中也是少见的。从1912年11月29日交付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座桥一直是亚洲跨度最大的铁路桥。

2010年通车的建邦黄河大桥则是济南市第一座民营企业BOT黄河公路大桥。所谓BOT,即“建设-经营-转让”。BOT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相关阅读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