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告诉你如何给身体除湿

想要改变高温高湿的环境,可以通过空调等方法除湿,但如果体内聚积了过多湿气,健康就会亮起红灯,你是否做好了为身体除湿的准备?如果还没有,那就学学怎么做吧,这其实比空气除湿更重要。

危害:三大器官易受伤

桑拿天让人几乎“想而生畏”的原因,不在于温度有多高,而是因为湿度有多大。可以说,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温度本身。

中医认为,人体有六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淫邪气。其中,湿邪对机体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已逐渐加重。比如,现代人多爱吃肉,运动又少,于是,体态越来越胖,脾胃越来越弱。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

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极易引发身体不适。特别在高温高湿的盛夏,“湿”与“热”结合,形成“湿热”。不仅会引发头晕头沉、胸闷气短、体倦乏力,还易导致消化道、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病等多种问题。

消化道: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没食欲,不想吃东西,有时会出现急性肠胃炎

泌尿系统: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皮肤: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到。

自查:痰多便黏没精神

体有内湿的人,会比一般人更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体内有湿呢?

1.看体型: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2.看舌头: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3.看大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建议大便后观察一下马桶,是否有一些会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因便秘导致的大便不成形,也应该考虑是否有湿气过大的原因。

4.看起床状态: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5.看平时状态: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支招:常按足三里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暑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平时点按足三里,有健脾胃的作用,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同样有除湿作用。进行艾灸操作时,应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扩大施灸面积。一次最好施灸20分钟以上。

雨天少出门

为了降低空气湿度,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将空调拨到“除湿”一档。但是,现在多数人把空调用得过了。

散湿最好的办法就是出汗,然而空调造就的舒适温度,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出不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聚积体内,引发疾病。因此,越是湿热的环境,越应该让自己出一身透汗,最好保证每天都大汗淋漓一次。当然,空调不是不能用,是要适当用。湿气比较大的时候,最好开启空调的除湿功能,可以减少因潮湿环境引发的皮肤疾病,而且只有身体舒适了,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如果湿气让你觉得难受不已,不妨蹦一蹦、跳一跳,或者做做家务,晚上出去走走路、跑跑步,主动让自己出出汗。

此外,还应注意,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同时摄入适量水分,以免泌尿系统受累。

喝点生姜水

中医讲究食疗养生,我们也不妨学学“吃”掉湿气的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还易于长时间坚持。

体内湿气的运化,要依靠脾来进行,因此,健脾化湿的食物都在可选之列。比如,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等。此外,红豆可以煮粥;绿豆可以熬汤;冬瓜适合略有水肿的人;荷叶能生脾胃阳气,建议买些新鲜荷叶,在粥快煮开时放入,焖一会儿即可食用。喜欢喝茶的人,到中药店买些藿香、佩兰、苍术泡茶,同样有祛湿之效。

吃姜也是化解体内湿气的一种好方法。生姜有解表化湿功效,可将其带皮切下五六片,放入滚开的水中,待几分钟后就可饮用了。如果觉得生姜水味道难以下咽,还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对于畏寒痛经的人尤其有好处。值得提醒的是,仅在做菜中放入生姜调味,是无法起到化湿作用的;辣椒虽然也能开胃助消化,但在祛湿方面却功效一般。

健脾化湿的同时,更需要减少内湿形成。因此,肥甘厚味的油腻食物,西瓜等凉性水果、冰品等生冷食物都应少吃。在烹饪生菜、大白菜、苦瓜等凉性蔬菜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其寒凉性质。

我院中医理疗科咨询热线:0531-88068120-8020


相关阅读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