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肠镜检查有必要取活检吗

胃镜检查是指镜子从口腔进入,经过咽部、食管、进入十二指肠降部,可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降部。肠镜检查是指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从肛门进入,检查范围主要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回盲部。

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意义就是能够清楚的看到胃肠壁黏膜是否会存在病变,同时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内壁组织的结构,对于诊断和预防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而在胃肠镜检查之前,医生一般询问受检者是否同意取活检。取活检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做个胃肠镜检查,为什么还要取活检呢?

什么是活检

活检在医学中属于病理学的一种检查方法。我们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变,可以通过胃肠镜的活检孔道,用一次性活检钳快速、准确地取得这些病变的黏膜标本,然后送至病理科,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测,以鉴别病变的性质,为胃肠镜的诊断提供病理依据。

通过活检,我们可以诊断早期癌症,确诊中晚期癌症,还可以诊断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息肉等各种不同的情况。

胃肠镜检查都要取活检吗

其实并不是所有行胃肠镜的人都必须做病理检查,如果做内镜看到胃粘膜或肠粘膜光滑正常,没有什么糜烂、充血、溃疡,那么就不需要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但如果在胃肠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粘膜凸出来、凹进去或溃疡的情况,则需取活检,借助病理诊断来证实和判断。有可能取下的组织是炎症,有可能是息肉,还有可能是溃疡,具体严重与否,由病理报告支撑诊断。

另一种必须取活检的情况,就是如果复查胃肠镜,医生可能还需要再取活检,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治疗效果如何,是否痊愈。

胃肠镜检查取活检可筛查早期胃癌

由于早期胃癌和一般的胃炎、胃溃疡没有明显的区别,有的只是细微的变化,即使看到了胃部的异常,也容易认为是炎症等良性疾病,没有活检,这样就放弃了发现早期胃癌的机会。

溃疡癌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癌变早期尚未形成明显肿块等典型特征时,往往仅有溃疡边缘黏膜颜色的轻微改变,如果此时对溃疡周围的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查,能及早发现肉眼无法确定的早期胃癌。

胃肠镜检查取活检诊断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除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外,还可见到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等,甚至癌变。

胃镜检查是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活检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只要病理活检发现有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但如果未能发现萎缩,却不能轻易排除。因为如果不取足够多的标本或者内镜医生并未在病变最重(这也需要内镜医生的经验)活检,则势必可能遗漏病灶。

胃肠镜检查取活检鉴别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两种类型。增生性息肉是由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常常多发,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癌变概率较低;腺瘤样息肉一般体积较大,表面多粗糙,外形不规则,癌变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种息肉直径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

一般认为小于1厘米的,癌变率约为1.3%;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可高达50%。鉴别消化道息肉的性质,判断其有无癌变等情况,这也要借助于活检来进行。

作活检时,患者—般无感觉,少数患者有轻度牵拉感,并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活检后引起出血不止或穿孔的机率极小。为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要求术者不在同一处多次进行活捡,有血管性病变时不作活检,避免在超室或溃疡底部作活检。

总之,并不是说取了活检做病理一定就是坏事,医生不会无缘无故帮人做活检,出发点还是对疾病和病人负责。还有一点注意的是,如果是病人当天在胃镜下接受了活检,需要至少过2个小时左右才能吃东西,且当天要吃温凉的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辛辣生冷难消化的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