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以医共体建设为载体 打造分级诊疗新模式

去年以来,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滨州市扎实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强基层、保基本的分级诊疗新路子。

一、立足实际,做好政策设计

针对推进分级诊疗中缺乏利益导向机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动力不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反复考察论证基础上,确定以医保支付政策为杠杆,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工作思路。即在每个县区,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分别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1+N”模式的医共体。在医共体实行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医保政策。医共体成员在保持单位性质、功能定位、财政投入、核定编制、人员身份“五个不变”基础上,推行人事、财务、业务、绩效一体化管理,实现医疗机构间上下联动,资源信息共享共用,快速提升基层能力,着力解决优质资源沉不下,基层能力接不住,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问题。

二、试点先行,面上逐步推开

去年5月,滨州市在无棣县先行先试,6月,该县人民医院与8家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与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的两家医共体正式挂牌运行,初步建立起较为顺畅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同步在医保支付、人事薪酬、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实现新突破。12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滨州市政府在无棣县召开了全市现场推进会,在全市全面启动,今年底前实现医共体覆盖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棣县自试点以来,共下派医生基层诊疗1.6万人次,下转病人5200余例,基层首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同比分别提高17和5.5个百分点,为患者节省费用近200万元。2017年全县医疗费用增幅仅为1%,居民医保由2016年超支2000万元,变为2017年结余1000多万元,取得了群众受益、医院发展、医保结余多方共赢的效果。

三、统筹联动,完善配套措施

(一)强化部门联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涉及到编制管理、人事制度、财政投入、医保政策、价格调整等方方面面,市医改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考察先进、集中研讨、基层调研、出台政策。同时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科学发展观考核,强化督导问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同向合力。

(二)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一是建立人力资源共同体。在牵头医院设置不少于医务人员总量5%的“流动送医”岗位,把基层医院作为内设科室管理,轮流选派医师到基层值诊带教,并从基层定期选拔人员进修。下沉医生在基层门诊、住院、手术等工作量及相应收入列入绩效工资。二是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共用。由牵头医院建立医共体信息中心,向基层延伸检查检验等服务并推行结果互认,实现心电影像、检查检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互联互通。三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8+1+1”模式(牵头医院8名医生+1个基层服务团队+1名村医)整合三级资源,扎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签约群众免挂号费、优先住院、优先检查,让优质资源下沉至村、延伸到户。

(三)建立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出台医共体一体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医共体牵头医院重点考核资源下沉、基层诊疗量、双向转诊等指标,与下一年度财政投入相挂钩,对牵头医院院长的考核与院长年薪制相挂钩,引导牵头医院主动履责。  

(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按医共体服务人口为单元,推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医共体医保支付政策,发挥医保激励调节作用,倒逼医院主动控费,推动工作重心由重治疗向重健康转变。成立医共体会计核算中心,医疗服务收入和医保结余资金按比例内部分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Top